“星期天”为什么叫“星期天”
我经常很好奇为什么从没有称星期天为周七?为什么不叫星期七偏偏叫星期天?这“天”与“七”是相通的么?
历法通常对于一个文明社会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现在通行的历法有两种,公历(阳历)和农历(阴历、黄历)。从字面上的理解便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和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的一套关于时间的周期表。而在我国古代是没有公历的,先人们将月亮绕地球一天的时间称之为一宿,将每月大致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这其中的缺点显而易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年并不在同一时间固定的,但是古人将二十八星宿日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在一起,在不满足时候通过闰月的方式将时间补满,以达到年和四季,月合圆缺,阴阳相补。其中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总结出来的。但是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也是没有“周”的概念的,在古代每十日称之为一旬是与“周”相近的概念。
直到我读到一篇文章豁然开朗:
在清末最后几年间,星期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新的时间概念。当时,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如公园、动物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均以星期为固定的时间单位来安排对公众的开放日程。此时,对星期的称呼也已较为规范。最早的时候称星期为礼拜,称星期天为房日、虚日、昴日、星日,1906年起,正式场合较多使用“星期”一词,民间口头语多用“礼拜”一词。中国在正式用语中明确规定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始于1907年清帝批准的一份奏折。当时,关于全国学堂是实行星期日休假还是放传统的旬假,产生了争论。侍读周爰诹奏请整顿学务,以塞“新学流弊”,他的重要理由是:星期日放假是以“西法变中俗”,应予以取消。清最高权力机构之一的会议政务处在议复此奏时,坚持星期日公休为世界通例,中国不能独异;同时在名称上规定只能称“星期”,不能称“礼拜”。
附:
翰林院侍读周爰诹奏。
改科举为学堂。不足致乱。因废科举而并废圣贤之书。斯乱臣贼子。接迹于天下。谨陈学务祛弊之法八。一、撤回东洋留学生。二、暂停卒业考试。三、不可用为乡官。四、严查学堂阅报。五、洋文教习宜通中学。六、不宜袭用礼拜。七、不必别置服色。八、宜祛速成之名。挽救之方六。一、四书五经皆令默试。二、人伦道德、勿参新说。三、八旗小学。宜培根本。四、师范学堂、宜设省城。五、蒙小学教育。宜设法普及。六、存古学堂、宜设法推广。又请禁女子出洋游学。下会议政务处学部议寻奏。该侍读所奏。盖有鉴于新学流弊。致有今日乱党之祸。因思整顿而补救之。用心良苦。惟于奏定章程、及学部历年办法、有未尽悉者。谨逐条论列。分别准驳。至各省女学生出洋。皆系自费。风气所趋。殊难强禁。其自行择配、及集会演说。业经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严切屏除。从之。
纂修官温肃恭纂
参考: